一座工业园里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启示录
2017-02-23
“鲶鱼”是如何织好袜子的?
—— 一座工业园里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启示录
吉林省辽源市2005年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际,劳动密集型的袜业作为接续替代产业成为重点培育目标,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应运而生。近年来,随着2000余名敢于创新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加盟,这个工业园不断发展壮大,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,走向高附加值的产业新时代。
记者在这个园区获悉,由2000余名大学毕业生领办的企业占园区企业数和产值比重分别达25%,成为产品升级、营销创新、产业转型的“鲶鱼”。
葆泰袜业的创始人唐本文已拥有一家小有规模的袜业企业。唐本文2009年在长春工业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来到袜业园创业,当时他只有12台袜机为其他企业做代工、年产值200万元。2012年下半年,他打造了自己的品牌,从“给人代工”成“招人代工”。他说:企业具有一定市场经验和资本后,要想继续发展必须创品牌。目前,他名下的工厂50多名工人满负荷生产,一年产能达800万双,产值1200万元。
“园区内从代工转向创品牌、寻找新利润增长点的企业不在少数。其中,大学生反应最迅速、品牌做得最‘响’。”东北袜业园副总经理朱贵新说。
这些大学毕业生善于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寻找市场空白。有的将袜子叠成玫瑰花形状、装入不同节日纪念礼盒销售,产品广受年轻人欢迎;有的企业生产成本百余元的纳米材料袜子,直接瞄准高端商务人士市场……园区的大学生“小老板”总是能不走寻常路,让一双双小袜子获得更多青睐。
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,不少大学毕业生将眼光瞄准电商,积极拓展销售渠道。张亮是2009年园区招收的首批创业大学毕业生,最初依靠传统模式生产,后向电商成功转型。他已开了三家袜品网店,日营业额达6000余元。“今后我还要转向订单式销售,降低成本,使企业生产运营更科学。”他说。
为了完备产业链条,园区与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合作在网上建立东北首条产业带。1990年出生的张祚城毕业于吉林大学,目前正负责产业带项目运营,他和团队发挥技术优势,将平台打理得颇有人气。“我刚毕业就来到园区做了项目负责人,园区给予大学生充足的空间施展才华,让我们获得更多认同感和成就感。”
辽源并不是一个大城市,为了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扎根,政府和园区想了不少“金点子”:投放资金降低门槛支持大学毕业生零成本创业;政府协调金融机构推出“袜业通”“袜业贷”等定向信贷产品,提供14亿余元创业贷款;开设办税、贷款、证照年检的一站式服务,打开绿色通道……毕业于延边大学的王英鑫初来创业时,身上只有500元创业资金,如今已买了2套房子和2台车。“多亏了园区无条件的支持。”他说。
“2016年是企业的创新年,大学毕业生将在生产、产品、管理等各环节释放更大的能量和智慧。”园区副总经理李秀芬说,在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火热氛围中,大学毕业生将借助“互联网+”为袜业园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。(新华社长春5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 孟含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