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鞅、鲁班给我们的创业启示:变革与工匠精神
2016-02-26
从小学到中学,从高中到大学,听了无数次“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、博大精深”的道理,但依然读不懂这句话;从孔子的《论语》到屈原的《离骚》,我们诵了无数次的“三人行,必有吾师”,也吟了无数次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但依然我行我素。
其实,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是无感的,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大都停留在初中和高中教科书的水平,上大学或毕业工作后,若非选择与史实文学相关的专业,仅有的历史知识估计已经渐渐淡忘,谈起历史也不知所以然,更何况其对现实的意义。
也许我们还记得,高中历史书说商鞅冒着生命危险从魏国来到秦国推行变法,并协助秦王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,他渴望被赏识的心和他变法成功的成就无疑是伟大的,但现实生活中,这一切与我又有何关系呢?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而已嘛?
我相信这一定不是我个人的疑问,这会是大多数人的疑惑,学了多年的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?就像学了十二年乃至十六年的数学一样,大多数人会觉得只需要懂基本的运算就可以了,大学为什么又要学高数呢?(也许总有一天你就会明白吧!)
而现在,对于传统文化,我终于略有所悟,我对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的领悟源于我对“创业”和“市场竞争”的思考。
春节期间,我又重新拾起了布满灰尘的《名人百传》,这一次不在是像高中时期应试性的阅读,而是从生活经历、创业经历、行业经验、市场竞争、产品打磨、团队建设、公司战略的角度出发,并与先人的经验相结合,代入思考。于是,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新的认识。
对于传统文化,让我思考最多的是商鞅的变法和鲁班的工匠精神。
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
1月10日下午,马云在浙商总会“2016浙商经济形势分析研判会”上发表的重要演讲中也涉及到了改革的问题。
他说道“今天有许多人说企业活得痛苦,这些痛苦是什么概念呢?是越来越走向市场化。一方面是全球经济的下滑,另一方面是因为你的组织文化和体制在过去10年还可以活得不错,但在未来10年,越来越走向市场经济的时候,机制文化和人才、组织不适应的话,就会死得很惨。我们经常考虑和讨论的,就是什么样的组织、什么样的文化和什么样的人才,才是未来10年公司发展所需要的”。
他还说“转型是一定有代价的,就像拔牙一样,一定会痛,但是这个痛你不治理就会天天痛,但又不至于死人,却让人死去活来。因此,改革带来的阵痛大家要有心理的准备和容忍度,要扛得住。互联网的排名每天都在变,BAT也是如此,我们每天都在担心。”
其实改革疼与否是不需要我们过多言语,但过程一定是痛苦的,是冒着危险的,商鞅变法、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种事件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翻阅学习的,而早在秦国时期,商鞅变法的成功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,我们来简单说说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吧!
首先,秦孝公是下定决心要改革变法的,并为此颁布了求贤令。
其次,商鞅在魏国不受重视、不被重用、不被赏识,所以施展才华的理想化为泡影,而在看到秦始皇的求贤令后便决定离开魏国西行入秦,并向秦孝公进言“强国之术”受到了秦王的赏识,开始实行变法。
最后,由于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,为了推行新法,商鞅严惩大批权贵,其中包括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,也因此得罪了太子驷,以致在秦孝公死后惨遭车裂之祸。
我们不分析商鞅变法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和消极意义,分析变法本身,我们会发现,想改革,首先你得要有改革的决心,其次你得要有决心推行改革的人,这很重要。最后,改革本身会涉及太多人利益,一定是有众多人反对的,且有所牺牲。
尽管弄清楚了这些问题,但改革依然很难,难在执行啊,但通过这些,你至少明白了这些方法论,也清楚了它的难点,也许这就是历史、史实的重要意义吧!
鲁班与工匠精神
什么叫“工匠精神”,有人说:“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,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”,很显然,它是一种理念。而在大众创业、泛滥创业的时代,很多人都喜欢以“工匠精神”自诩,以勉励自己脚踏实地、勇往直前,更为专注、谨慎、耐心和精益求精,以致于在大众面前才显得更为独特和饱含情怀。
近几年,“工匠精神”的流行源于锤子科技CEO罗永浩讲了一个关于情怀的故事,锤子以“工匠精神”作为公司、产品的文化,并以此自勉,也为此在努力,尽管在生产手机的过程中饱受挫折和折磨,但依然没有放弃,而是一步步的解决问题,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。
然而,回到“工匠精神”本身,很多人说“工匠精神”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航海钟发明者——约翰·哈里森,哈里森费时40余年,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,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「哈氏4号」最为突出,航行了64天,只慢了5秒,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(2分钟)还少,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。
但在16世纪70年代之前,神舟大地就有了一个叫做“鲁班”的人,他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称赞,他也应该是“工匠精神”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,我认为鲁班的“工匠精神”源于他一生在木工领域的发明创造,以及卓越贡献,他一生除了发明推动人类进步的锯和石磨,还有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创造,他曾发明了一系列木工用具,如刨子、钻、铲、凿子、墨斗和曲尺等,而最为著名的发明便是“锯”和“碾米工具”。
每次跟朋友聊天,都会讲到关于鲁班的这两个故事儿。
关于“锯”
有一年,鲁班奉王命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,建设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,鲁班吩咐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,但是由于没有锯,砍伐效率很低,尽管起早贪黑,木料依然供不应求。
于是,有一天鲁班上山察看伐木情况,在上山的路上他的手指不小心被路旁的野草划破了,鲁班很纳闷,一根小草怎么能把长满老茧的手划破,于是他摘下一片,细细研究后才发现两边布满细齿的竹片非常锋利,像一把锋利的刀子。
鲁班大受启发,心想如果把伐木工具的刃口做成齿状,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?于是,他模拟竹叶的齿状,最终找了几位铁匠用铁片制作了“锯”刀,“锯”也就这样在诞生了,它大大提高了伐木的速度,使原本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,一个月变便能完成。
一个工具、一个产品的诞生似乎并不需要要求你聪明绝顶,只需要你对生活足够重视和善于观察生活即可。
关于“碾米工具”
而鲁班的另一个发明“碾米工具”亦是如此,鲁班有次在隔壁邻居家做木工活,发现邻居用一种叫做“杵臼”的碾米工具舂米,这种装置相对比较费时费力。鲁班决心想解决这道难题,想改造舂米方式,使其变得更加简单、省力。
于是,观察了“杵臼”的工作原理后,分析出“杵臼”的弊端在于:它是上下运动的,操作时需要高抬手臂,向下用力,时间长了肯定会腰酸背疼。另外操作这种装置,必须细致,还需把握方向和分寸,故只能由人来做。于是,针对其弊端,鲁班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,经过几个月的刻苦研究,他终于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和便捷的碾米工具。
当今时代,这种深入民间调研,善于观察、思考的能力,正是千千万万创业者所缺乏的,在互联网发达的创业时代,我们逐渐失去的正是这种所谓的“工匠精神”,于是也才有越来越多从创业者想去找回这股精神。
昨天在创业邦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“毒舌电影”的文章,毒sir内容负责人陈植雄是一位跟我们一样普通的创业者,但据创业邦报道,2016年1月20日,凭借对内容的偏执和坚持,凭借对用户的负责和职业化运营,毒舌电影粉丝突破了100万,每篇推文的阅读量都超过10W+,文章打开率达35%。并在春节前完成了首轮融资,估值超1亿人民币。
每谈到“工匠精神”的时候,我们也总喜欢以马化腾打造企鹅帝国和李彦宏打造百度做比喻。
但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普通创业者的“工匠精神”之路。
2014年11月,当陈植雄等几个人决定辞职创业,专门运营微信号的时候,“毒舌电影”才5万余粉丝,没有收入,没有投资方。除了埋头写作,并无他法。但现在看来,对于一个做内容的生意来说,前期没钱真是极好的。
陈植雄觉得正是那段苦日子的磨练,才造就了他们必须把文章写好的信念。没有捷径便是最好的捷径,这逼迫着他们把内容做到了极致,逼迫他们一切以用户为中心,这是唯一的活路,也是最体面的活法。
而在当今时代,很多创业者总是说,自己如何如何专注、如何如何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,而殊不知,你的投入连人家的1/1000都不到,于是也才有的人成了,有的人败了。
当然,罗永浩也是含着“工匠精神”白手起家出来创业的人,尽管总被骂,但人家依然活的很好,依然在坚持,前段时间出来开发布会的时候还向雷布斯道歉,做手机难,坚持“工匠精神”更难,也表明自己头发也白了,这就是代价。
回归到历史本身,回归到中国的传统文化,我们一直在思考,历史教会了我们什么?中国的传统对现实有何借鉴意义?
唐太宗给出这样的答案,“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”。
了解历史的经验,让自己少走些弯路,了解古人是如何将改革和工匠精神坚持到底的,了解他们坚持到底的过程,也许我们真的会相信传统文化精髓的积极意义,因为它的的确确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,而我们如果能早些领略其深刻内涵和道理,也许我们能获得更多的主动和话语权。
但凡是在商业市场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。像老子的“功成身退”、“无为而治”、“祸兮福之所倚、福兮祸之所伏”思想。孙武的“知己知彼、百战不殆”、“兵贵速,不贵久”、“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”思想。在当代的成功者身上我们都能追踪到他们的踪迹,日本的企业家不也在学习中国的“孙子兵法”吗?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?
抛砖引玉,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还有待提高,还需加强学习,如果有写得不对的地方,请多指教!
本文作者郑剑波,创业邦专栏作者、右耳科技创始人,专注90后创业研究